會員登入   登出  
Logo

心理資訊


諮商心理師說人際

讀懂人際關係中的安心法則與需求

日期:【2023-05-29】  作者:【文、蔡依玲/圖、李以文】


COVID-19疫情期間,為避免染疫風險,宣導人與人之間要保持「社交距離」,我們與他人要維持室內保持1.5 公尺、室外保持1 公尺之身體距離。此政令讓我們在無疫苗、無口罩、無抗病毒藥物、尚未完全解封之時,能夠透過保持安全距離的作為,保護好自己和所愛之人,讓自己得以安心地生活。

然而,我們可能很少有注意過,人與人的關係中,平常也潛藏著設立「社交距離」的需求,心理學上稱之為「關係界線」。「關係界線」是存在自己心裡面的一條分隔線,用來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準則,決定我們在關係中付出與相處的尺度,也是人際互動中保持安心、舒適的基本原則。

往往我們為了顧及他人的感受,或想與人為善、以和為貴,便誤以為「關係界線是每個人都一樣的、不用解釋的基本常識」、「只有對著不喜歡、不想來往的對象才需要劃出界線」、「設立界線等於推開別人、與人有隔閡,這樣做會失去關係」。其實這些想像,都是讓我們忽略關係界線的原因,也常常是等到自我空間被過度侵犯時,才會驟然跳出來劃線。很遺憾地,此時劃出的界線,是硬生生地切割、分裂彼此的武器,成為關係中用來表達攻擊的工具,反在關係注入強烈不舒服的感覺,動搖了原本的信任感。

於是,我們要如何解讀自己與他人在關係當中的安全距離與需求呢?

✎當他人提出要求,或想關切我的某些決定時
首先,透過深呼吸,我們可以先在心裡拉出一個自己的思考空間,感受自己此刻的身體感受及想法。接著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,表達感受與想法,並具體說明我需要的界線,例如:「沒關係,謝謝你的好意,這我自己完成就好」、「我覺得現在不太方便幫忙,還是你先試著做看看,我們再找時間討論」、「我也覺得這個意見很好,但是我需要再想想」。最後,肯定勇於表達的自己,也感謝如此看重此刻感覺和想法的我。

✎當我基於好意想要照顧他人,或急著想替他選出最佳方案時
首先,我們可以先停下來,想一想我所認識的他是個什麼樣個性的人,對於此事他必定有自己的想法,或許我先觀察看看他會怎麼想。接著,用好奇與開放的心,試著詢問他的想法,或是表達我的關心,例如:「我想知道對於此決定,你是怎麼想呢」、「你需要我怎麼協助你嗎」、「如果你有需要討論,我很樂意陪你談」。最後,將此選擇權利與責任還給對方,允許他擁有自己做決定的空間,並相信我已做了我能做的了,也有好好地表達我對他的關心了。

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也有各自認為安心的人際法則。試著理解與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思考、感覺、決定,讓我們更能享受美好與自在的互動關係哦!